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木质须弥座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木质须弥座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须弥座是什么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或须弥坛,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安置佛像和菩萨像的神圣台座,象征着佛的崇高与伟大。它的名称源于古代印度传说中的须弥山,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后来也指代喜马拉雅山。在中国,最早的须弥座可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早期形式为上下涩、中束腰,随着历史发展,唐宋时期增添了许多装饰,如莲瓣、蜀柱等,宋代甚至有“隔身版柱造”的称谓。宋代南方的须弥座则开始采用曲线设计,不再局限于束腰柱子。
须弥座经历了从神圣到装饰的转变,逐渐发展为一种复杂的建筑基座形式,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构成,装饰繁多,常见于尊贵建筑的基座,如宫殿、寺观,甚至是塔、幢的底部。宋代的《营造法式》对此有明确规定,明清时期,须弥座的风格趋于定式,束腰变矮,装饰以花草和几何纹样为主,而清式须弥座的栏杆尺度较宋式有所减小。
总的来说,须弥座是佛教艺术与建筑结合的产物,从佛座的演变中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建筑中独特且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特别是在高级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
须弥座是什么意思
须弥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中常见的基座形式,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华表、石碑、石狮子、门墩等文物和建筑之中。其平面多为方形,具有上下宽大、中间狭窄的“束腰”特征。须弥座周围常装饰有仰莲或伏莲图案。
须弥座起源于印度佛教文化,象征着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代表着独尊与稳固的意义。因此,在须弥座上常雕刻有佛像和佛教故事图案。
须弥座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其早期形式为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结构。到了唐宋时期,须弥座的设计更为复杂,上下涩的部分增多,并加入了莲瓣等装饰元素,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分割成若干段落,每段之间设有束腰柱子(蜀柱)。宋代时,这种形制被称为“隔身版柱造”。宋代南方的一些须弥座则采用了不同的设计,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作为装饰。
唐代的须弥座已经用于承托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及古玩与假山等。须弥座从原本的神圣尊贵之物,演变成一种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叠涩(线脚)丰富的建筑基座装饰形式,通常用于显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这种设计也被一些家具,如屏风底座所采用。
宋代《营造法式》中对须弥座的制作方法有详细规定,指出须弥座上下逐层外凸的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的部分称为束腰,之间隔以莲瓣装饰。
木质须弥座聊天介绍就到这里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木质须弥座、木质须弥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查找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