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金刚不坏之身第七层和金刚不坏之身第七层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金刚不坏之身第七层以及金刚不坏之身第七层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金刚不坏之身什么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金刚不坏之身"这一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如同金刚石一般坚硬,无法被摧毁。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术语,指的是佛陀或修行成就极高的佛**在死后身体不会腐烂,可以保持不坏的状态。在佛教中,"金刚"是指一种极为坚硬的宝石,用来比喻佛陀的法身,也就是佛陀无坚不摧、不变不异的纯净精神体。例如,《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又如,《涅槃经》中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此外,这个词汇也被用作典故,如南朝梁国的沈约在《谢示华严缨珞启》中写道:“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唐广宣在《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诗中也提到:“初传宝诀长生术,已证金刚不坏身。”总的来说,“金刚不坏之身”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用来形容佛陀或高阶修行者的不朽之身。
金刚不坏之身是什么意思?
金刚不坏身 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术语)佛身也。涅盘经三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心地观经上曰:‘不如代父母及众生修菩萨行,当得金刚不坏之身,还来三界救度父母。’宝积经五十二曰:‘如来身者,即是金刚之身,不坏之身,坚固之身。’理趣释曰:‘常以大慈甲胄而自庄严,获得如金刚不坏法身。’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金刚”即金刚石,是一种极为坚固的矿物,佛经上或用来比喻佛的“法身”。如《大宝积经》卷五二:“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又如《涅盘经》卷三:“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后亦用为典故。如南朝梁·沈约《谢示华严缨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又如唐·广宣《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诗:“初传宝诀长生术,已证金刚不坏身。”(李明权)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金刚不坏之身”从何而来?
作者:傅光明
公元三世纪的曹魏时期,佛学东渐已逾百年,但在人们心目中,佛祖、菩萨与道教诸神并无太大差异,不过是供人祈福消灾的神灵。即便文人士大夫,也才因受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玄学的影响,开始关注佛门事。《般若经》成为他们喜读的佛典。而“志业清粹”,“少怀远志,脱落臣俗”的朱士行,成了他们当中的先行者,干脆皈依佛门,成为中国第一个**和尚。
据《朱士行传》载,他“出家以后,便以**为己任。常谓入道资慧,故专务经典”。他发现手头研读的经书都晦涩难懂,文理不通,便立誓去西域取真经。公元260年,他从长安出发,穿越茫茫戈壁,浩瀚沙海,西出玉门关,来到已成为佛教东传重镇的于阗。他比法显西行早了100多年,更比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法师早了将近400年。
当时在于阗,还是小乘教居于正统,不光大乘真经难觅,且当地人把大乘戏称为“婆罗门书”。朱士行不顾当地人的讥诮,对真经孜孜以求,执著无悔,“无信者不幸也”,终于借到一部“正品梵书”。经过长达22年的艰辛抄录、校订,他和后来收的一个徒弟,当地人弗如檀,将90章,60多万字的全书整理完毕。
朱士行求大乘真经,在于阗属犯忌之举,当地早无人不哓。也许是这位中国和尚谦和友善,懂得入乡随俗,倒也没人为难他。但当他打算派**弗如檀将经书送回洛阳时,却惹恼了当地的小乘教众。他们担心此“婆罗门书”要是传回中土,势必迷误正典,葬送**,请国王禁行。
朱士行决定冒险。经过一番准备,他去晋见于阗国王,表示愿以“烧经为证”:若火不焚经,请予放行,若火焚真经,即就此终结。国王应允。
于是,积薪殿庭,当众焚经。孰料火苗突起,手抄经本却引火不燃。朱士行说此乃“真经不怕火炼!”
国王看傻了眼,当即准予放行,并一再恳请朱士行留下传道授法。真经遇火不毁的奇迹,也让于阗民众震惊万分,并由此改变了对大乘佛教的看法,使之弘扬传播开来。当后来法显去印度取经路过于阗时,这里已是“尽旨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再据《西域记》载,到玄奘法师途经此地时,“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直到1025年以后,喀喇汗王消灭于阗时,当地民众才被迫改信***教。
真经送回洛阳后,西晋时由竺叔兰译为《放光般若经》,流布甚广。朱士行留在于阗传法,直到80多岁圆寂,没有回到故乡。据说他圆寂后,当地人按西域荼毗法火焚他的遗体时,柴薪灰尽,遗体不损,人们为之称奇。是一位高僧合十咒念:汝果得道,身自当灭迹,何必如此惊世。他的遗体才闻声而化。日后中原汉地有典“金刚不坏之身”,亦由此出。
关于金刚不坏之身第七层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